2021年,全市工信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以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强化推进措施,加大协调力度,工作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
成果一:工业经济实现较快增长
制定出台《2021年工业稳增长促投资若干措施》,充分发挥地企联席会议和对接延长、长庆工作专班作用,推进地企发展专项工作62项,助企纾困,释放产能。1-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7.8%,高出目标任务1.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2%。主要产品产量呈现“五增两降”态势,加工原油916.7万吨、增长0.5%;生产天然气80.46亿立方、增长24.4%;发电量103.47亿千瓦时、增长25.4%;生产卷烟30.7万箱、增长0.3%;生产LNG153.74万吨、增长12.5%。生产原煤4639.87万吨、下降12.1%;生产原油1467.66万吨、下降1.5%。
成果二: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编制完成《延安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20条措施》,重点谋划了41个先进制造业项目,争取中省工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技改奖励等专项资金7262.5万元。全市112个重点工业项目,开复工率100%,完成投资426亿元。规模以上采矿业增加值增长3.5%,制造业增长13.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4.7%,分别拉动规上工业增长2.1、4.1、1.6个百分点,制造业拉动作用明显。非能工业增加值增长11.6%,高出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速4.4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并驾齐驱,产值分别增长31.5%、41.4%。
成果三:信息化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制定出台《延安市5G网络建设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1年延安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及5G创新发展工作方案》。完成信息化投资4.14亿元,建成5G基站1676个,超计划676个。完成604个自然村宽带延伸项目建设;投资8200万元的十大民生工程-西延铁路移动信号覆盖优化项目全面建成投用,网络覆盖率超过95%。推荐5户中小企业接入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服务平台;组织120户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2户企业获得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证书;开工5G+工业互联网项目5个;3户企业认定为全省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全市电信业务总量增速达到16.36%。完成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延安分会场、十四运圣火采集仪式等10余次重大活动的通信保障。组织移动、电信、联通、铁塔四大运营商等单位调集600余名工作人员、通信保障车122辆次,全面保障完成十四运延安赛事通信网络正常运行,受到省组委会通报表扬。
成果四:工业经济招商引资硕果累累
成功举办第五届丝博会延安制造业及应急产业招商推介专场活动,签约项目15个、总投资76.61亿元;主办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成果发布暨中电星原成立揭牌仪式,签约项目18个、意向投资超20亿元;承办第十四届全国中小企业协会联席会议暨延安制造业和应急产业招商推介会,签约项目21个、总投资32.25亿元。参加延安・无锡产业发展合作对接会、延安·共创未来延安(深圳)先进制造业座谈会,推介延安先进制造及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情况。赴上海、成都、西安对接考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宝钢特钢有限公司、吴淞口产业园、中国兵器209所、西安203所、兵器特能集团等,寻求合作切入点,建立了市政府领导与中国电子高层不定期会晤沟通机制,营造浓厚招商氛围,进一步吸引外来客商、企业来延投资创业。
成果五:中小企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组织353个单位加入“陕企通”中小企业诉求响应平台,建成并开通了“延企通”服务平台。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上企业所提9类45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等活动10余次,服务企业超过700家。与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中行签署《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合作备忘录》,签订融资意向书8个、金额2.57亿元。7户中小企业获得省先进制造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信贷资金2158万元;争取省级中小企业技改和专项资金3299.5万元。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4.31亿元。创成6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8户企业和2位企业家获得全省优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称号,10名企业家获得“新时代企业家”称号。1-12月份,中小企业达到5.31万户,同比增长10.75%,新增8011户;民营企业达到4.78万户,同比增长11.18%,新增7435户。非公占比达到29.7%,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户,荣获全省“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成果六:工业园区发展迈上新台阶
按照“一县一区、一区多园”原则,制定《县域工业集中区优化整改工作方案》,完成志丹县、延川县、宝塔区、黄陵县四个县区县域工业集中区优化整合。推荐申报园区和小创基地项目5个、资金480万元;申报认定省级小创基地3家,累计达到6家;延安高新区创业孵化基地入选国家级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名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全市绿色工厂“从无到有”,1户企业入选陕西省第二批绿色工厂名单,并列入国家绿色制造公示名单。精心编制《延安市三年期培育建设特色专业园区实施方案》,力促园区向特色专业园区进档升级,为宝塔区综合产业园区新材料产业园、安塞工业园区各争取省级特色专业园区项目资金1000万元。扎实推进富县、洛川县、子长市、延长县、宝塔区、延川县6个园区的化工园区认定工作。全面开展规上工业企业和省级以上开发区亩均效益评价工作。预计全市县域工业集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50亿元,同比增长10.3%;营业收入600亿元,同比增长5.3%。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园区达到10个、30亿元以上园区达到6个。
成果七:安全应急产业加快发展
编制完成《延安市“十四五”安全应急产业发展规划》,聘请6名安全应急领域专家、教授设立安全应急产业专家库,认定延安(首批)安全应急产业骨干企业6户,组建成立延安高新区应急培训有限公司,谋划包装安全应急产业项目20个。签约引进了延安高新区大红警应急培训中心项目、甘泉县应急医疗隔离房建设项目、延安高新区医疗应急设备生产基地项目等10个安全应急产业项目,总投资22.48亿元,全部落地建设;高新区国际应急安全体验城项目、能源安全应急特种设备生产项目、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及物流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
成果八:重点行业发展及安全生产持续向好
制定《工业园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检查发现重点园区企业、民爆企业安全问题48个,全部整改到位,全年无安全事故。制定《延安市市级储备盐仓库管理制度》、《延安市市级储备财务管理制度》和《延安市食盐储备应急预案》,强化盐业行业规范管理。2021年,食用盐销售3379吨,工业盐销售919.5吨,切实保障全市食盐的足额供应。充分发挥信访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及时化解问题矛盾,全力保障信访维稳。耐心接待企业上访40批约1300人次,按时认真办结国家信访局网站交办案件7件,快速办理8名退休人员相关手续,妥善处理16名改制企业负责人退休待遇问题。
成果九:疫情防控保障坚强有力
抽调培训70名技术人员成立了13个大数据支撑团队,24小时不间断为全市疫情防控支撑数据163批次119万客户清单。全力以赴做好全市重点场所210站信号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累计出动保障人员2485人次,车辆1088车次,为基站提供油机932台次,发电924次,处理故障1447站次,故障处理及时率99.7%,确保通信网络总体运行平稳。累计发送抗疫公益短信4185万余条。每日监测防控物资生产企业库存情况,协调防疫物资保障企业累计供应一次性使用橡胶检查手套2万只、一次性医用灭菌橡胶外科手套2万只、消杀产品56吨、提供负压救护车60台、方舱实验室46台、方舱采样工作站27台。推荐延安7户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供应企业入选省工信厅全省疫情防控相关物资生产供应企业,为供需双方精准对接,就近采购,提供了有效平台。
成果十:深度谋划工业经济发展新举措
2022年,进一步树牢“工业强则经济强”理念,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中小企业为配套,推进工业经济稳中有进,稳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是实施“产转并举”战略,提速能源开采和加工转化步伐。力争全年新增油气当量20-40万吨,天然气产量增长10%以上。二是树立“以链为主、链群结合”理念,推动制造业快速增长。按照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思路,围绕发展现代化工产业,重点布局石油化工、煤化工、油煤气化工和氢能4条产业链;围绕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布局石油装备、新能源装备、安全应急装备3条产业链;围绕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布局膜材料、绿色建材2条产业链;围绕发展消费品工业,重点布局农副产品深加工、安全应急食品、中药3条产业链。三是用好“陕企通”诉求响应平台,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力争全年净增中小企业3000户。四是扎实开展规上工业企业和省级以上开发区亩均效益评价,推动县域工业集中区优化升级。五是推进“两化融合”向纵深发展,提升工业企业生产流通效率。六是实施工业产品增品种、提品质行动,打造名优品牌,扩大细分行业和市场占有率。七是积极争取中省企业扶持资金,顶格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20条措施》等市级各项扶持政策。八是完善深化企地合作机制,精准对接央企省企,力争更多大企业、好项目落地延安,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发展目标,全力为延安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